投资基础认知

# 投资的本质

# 简介

投资,市面上大部分定义都差不多,即付出一定资金或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获得收益。

这里其实暗含了投资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不仅包括最初付出的资金和资源,还有花费的时间、精力等。

所谓的“认知变现”,其实也是建立在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基础上的,因为并不存在出生有极高认知的人,但因为环境、天赋、运气的不同,确实存在有人可以只付出相对少量的时间和精力,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

更深入一点思考,投资是一种交换,用成本A去交换收益B,不同的人,对A和B的看重程度也不一样,基于这种想法,在这个世界,你其实避免不了投资,你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在投资,例如:

  • 你工作,是用时间和能力去交换钱或者成就感等精神方面的愉悦。
  • 你旅游、聚餐、吃喝玩乐,是用钱、时间和精力去交换享受生活。
  • 你看书学习,是用时间和精力去交换知识,而你认为知识对你生活更有帮助。
  • 你炒股,用100万炒到了200万,但你也付出了时间、精力、心理压力,还有这100万不能用于其他地方(比如吃喝玩乐)的机会成本,所以也是一种交换。

所以投资是你用A去换B,并且你认为B更值得。

# 期望和风险

投资是一项围绕成本和收益的活动,这里自然离不开两点:

  • 期望,你预期拿到的收益是多少。
  • 风险,你能承受的损失是多少。

一般来说,期望和风险当然是成正比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0风险的投资,即使你把钱存在银行赚取利息,你依然面临着:

  • 国家印大量钱,利息收入赶不上货币贬值。
  • 国家衰落、银行破产。

对于日常生活的投资决策,比如该花多少钱买个放心、订这个好酒店值不值、该不该和这个人结婚,这些并没有特定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

但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业或者金融资产投资,需要较专业的知识,所以付出时间去学习是并不可少的,同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评估,设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和风险。

# 投资之前

投资之前,要明确自己是怎样的投资者,自己思考自己的性格。高回报后面需要承担足够的风险,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时间,你的心理素质够不够?你是不是热爱学习的人?你愿不愿意花掉你享受生活的时间、精力去学习?

如果你确实不是很爱学习、或者没有时间,那可以做一些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这也是一种选择,去享受生活、陪陪家人,同时不用承担高风险的心理压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投资品种介绍

这里暂时排除掉存银行活期、定存,以及保险等收益方式。

# 股权

股权,是一种权力,当你持有股权,你就是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的股东,根据该公司的规定,你享有投票权或者分红权。

而这份权力的法律票据,就是股票,股票其实就是公司的股权票据,所以买股票,其实是购买一家公司的股权,本质是投资一家公司。

要想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有几种方式:

  • 成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公司给与股票。
  • 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
  • 风险投资,在公司上市前,就参与公司的股权投资,其实也是用钱来换取一定的股数。

另外,有的公司会给与员工期权,期权,其实是一种购买股票的权力,一些发达国家的二级市场上可以交易期权。

# 基金

对于完全0基础的投资者来说,从基金入手是非常合适的。

基金,是基金公司发布的筹集资金的产品,用户可以购买此产品,将钱交给基金管理人对一种或多种资产进行投资,换句话说,购买基金建立了一种委托关系。

基金的产品说明书中会详细的介绍投资的资产和风险,风险可高可低,具体看投资什么样的资产,比如货币基金,那是非常低的风险,而债券基金,那要看投资的是什么债券,而股票型基金,一般都属于中高风险了。

所以购买基金时,必须认真阅读和合同书,你必须真正了解基金要投资的资产的风险和玩法。比如你要买股票型基金,那么你还是有必要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怎么玩的。

基金管理人通常都是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帮你理财,同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一个基金的收益好,投资人就多,基金的规模越大,即使管理费率不变的情况下,收取的费用也会变多,反之,基金收益不好,就没人投,管理费也拿不到多少,所以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和基金业绩是挂钩的,不用担心他们乱投资。

# 信托

信托,是指委托人,交一份财产交给受托人并指定受益人,受托人按照合同约束执行投资管理,将收益交付给受益人。合同约束包括投资的方式、收益交付的时间(一次性、周期性)、受益人需要满足的特定条件等。

信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土豪父亲担心自己的子女乱花钱败家,不想直接把钱交给子女,而是委托信托公司投资,投资收益归自己的子女。

所以信托和基金有点类似,不过也有些区别:

  • 基金是A委托B投资,收益归A,是一种简单的两者关系。信托是A委托B投资,收益归C,是一种三人关系。
  • 信托的资金门槛一般要高很多,如果是公开募集资金的的信托,接受投资人的数量也一般比基金要少。
  • 信托的风险比大部分基金低,在早期的中国,信托甚至有"刚性兑付,0风险"的潜规则,即使到现在,风险仍然是很低。
  • 信托的投资方式比基金更宽。因为基金要经常更新净值,不能投那些不好跟踪实时价值的产品,而信托不受此约束,所以信托可以投实业、房地产等。
  • 信托的合同约束可以非常灵活,甚至私人土豪委托的信托可以定制,比如要求只有在子女结婚后、生子后再能收到信托收益。
  • 信托流动性不如基金,场外基金可以申购、回赎,而场内基金可以直接交易。而信托产品,通常在到期之前不得回赎,虽然可以依法转让,但还是比较麻烦。
  • 在中国,信托的牌照很难拿。信托公司比基金公司少得多。
  • 受监管的不同,在中国,信托受银保监会监管,而基金受证监会监管。

# 债券

债券,是发行者为筹集资金而發行、在约定时间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并在到期时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券,可以是国家发行的,也可以是公司发行的。

债券利息的收益率,称为债券利率。大部分债券都是固定利率,不过也有浮动利率的债券。另外,由于债券本身可以交易,所以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

债券都有风险评级,一般来说,大国的国债风险性非常低,大公司的债券风险也非常低,但是接近破产的小公司,债券风险则较高,当然债券利率也比较高。

债券的风险评级是由专门的评级公司来做,要求专业性非常高,现有的知名债券评级公司,比如穆迪、惠誉、晨星,都有几十年的历史。

# 货币

货币,也是可以投资的,当你觉得某种货币会升值或者贬值,你可以提前买入或卖出,货币的升值和贬值主要是供需决定。

常见的方式包括:

  • 国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常常听到的外汇交易就是以一个国家的国币与另一个国家的国币进行交换,其实就是赌两个国家的国币需求发行变化。比如某个国家大量印币,那么货币供给量变高了,同时,该国经济下滑,生产力下滑,导致生产的商品质量性能不好、生产成本变高、生产时间长等,那么去这个国家购物的、旅游的、读书的人也变少,该国国币需求也变少,供需都出问题后,这个国家的货币就会贬值。
  •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仍然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投资品种,是货币还是商品,各有说法,这里暂时归为货币。数字货币不受具体国家控制,波动率极大。

# 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可分为3大类别:

  • 农产品商品:包括食用作物(可可、棉花、玉米、咖啡等)、牲畜(生猪、活牛等)和经济作物(木材、木林等)。
  • 能源商品:包括天然气、原油、石油、煤炭、铀、乙醇、电力等。
  • 金属商品:包括基础金属(如:铁矿石、锌、铝、镍、钢)和贵金属(如:黄金、白银、钯金、铂金)。

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期货这种金融产品,来跟踪大宗商品,期货除了可以跟踪大宗商品价格以外,还可以跟踪货币市场(外汇期货)、股票市场(股指期货)、债券市场(债券期货)等,是个复杂使用的金融产品;

但一些贵金属比如黄金,其实实物投资的门槛并不高,现在一些银行提供实物黄金投资的理财产品。

# 房地产

房地产投资,是非常古老的投资,资金量要求不小,另外,房地产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 域名

域名已经不是一种新鲜的投资方式了,本质上还是一种稀缺品,有些大佬就是靠投资域名赚到了第一桶金。

# 收藏品

  • 名画、古董、邮票等:这类投资的关键是要会鉴定,另外这种投资一般不会炒短线。
  • 珠宝、钻石:钻石、珍珠、宝石,其实是三种东西,投资关键在于会挑货,以及你要有稳定靠谱的货源。
  • 钱币:这个很小众,但其实是非常古老的投资品,一个钱币可以是几千,也可以是上百万,投资钱币需要大量学习,最好是有人带入门。

# 流行投资产品对比

名称 入门难度 风险 最小资金量
基金 看具体投资品种
信托
股权(股票和期权)
股权(风险投资) 极高 极高 极高
债券 不同债风险不同
期货(股票、商品、债券、外汇等) 极高
实物贵金属
货币(外汇以及外汇期权) 极高
货币(数字货币) 极高
房地产
域名
收藏品 看情况

# 投资组合

# 什么是投资组合

投资组合是由投资人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组成的集合。

有句老话叫不要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假设你所有的钱全部压在一个股票,那么你的收益和风险完全依赖于这只股票的表现,这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一旦你看错,你将损失惨重。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投资多个资产,比如房产和股票,同时股票也持有多只,这样你即使一个押宝押错了,也不会血本无归。简单说,投资组合的好处有助于投资者避免灾难性的投资结果。

投资组合的收益计算比较简单,你投资60000元的苹果股票和40000元的微软股票,一年后,苹果股票产生了20%的收益,微软股票产生了12%的回报。那么你的综合投资回报率是16.%:0.6*20+0.4*12=16.8

# 投资的Alpha和Beta

贝塔:指的是一个投资组合和某个大盘指数的相关性。举个例子,比如你买入了阿里巴巴的股票BABA,虽然BABA的业务主要在中国,但是中国和美国两个巨头国家的股市是有关联的,美国股市暴涨,BABA可能跟着上涨,美股暴跌,BABA也可能会跟着下跌,所以BABA和美股大盘指数比如标普500之间有一个相关性,所以这个相关性就叫做BABA相对于标普500的Beta系数。这个相关性当然不是只看一天,而是在一个时间段里的统计两种资产每天的涨跌情况,得到两个数组,然后算协方差。

所以贝塔其实是投资组合的大盘敏感性,对于投资而言,在行情不错,大盘整体上涨时,一般选取贝塔偏高的投资组合,在行情不好,大盘整体下跌时,一般选取贝塔值偏低的投资组合。

阿尔法:假设BABA和标普500的贝塔是0.6,即大盘上涨10%,BABA上涨6%,大盘下跌10%,BABA也应该下跌6%。现在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标普500上涨了10%,但是BABA上涨了20%,所以这14%是BABA超越标普500的额外收益,叫做阿尔法收益。

现代投资组合是非常复杂的理论,贝塔和阿尔法也只是统计上算出来的数据,不过这两个术语,广泛被用于基金界,比如基金经理会介绍自己的投资组合的beta是多少,以及相对于大盘能跑赢多少alpha。

# 大盘和板块

# 大盘是什么

大盘是指一个市场的证券整体涨跌情况,一般来说,是以前面一章提过的算数平均法或者加权综合法,对一个市场中的主要资产进行指数计算。

比如股市,又可以分为美国的美股市场和中国的A股市场。如果说美股大盘,就是指整个美股市场的整体涨跌情况,那么可以参考美股大盘的指数,比如包括500只成分股的标普500指数。

# 板块和行业

板块(Sector)和行业(Industry)

板块,是指将上市公司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可以划分到不同的分组里,这样方便交易者和研究者查看具体某个业务类型的。比如科技版,就是科技相关的业务,像苹果、微软等,而必须消费品板块,有可口可乐等公司。一个公司可以有多个业务,那么就看他的主要业务是什么,最终只能划分到一个板块中。

对于股票来说,全球行业分类标准 (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GICS)和行业分类基准(Industry Classification Benchmark, ICB)是目前美国和国际上大部分股票市场常用的。除此之外,汤普森路透企业标准 (Thomson Reuters Business Classification, TRBC)以及美国政府统计部门使用的北美行业分类标准 (North America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和标准行业分类(SIC)等都是比较常用的。

其中,GICS被使用最多,最新版参考 (opens new window)

由上可见,GICS将板块Sector分为11大类,下面还有3层细分是Industry Groups、Industires、Sub-Industries。

其中板块是比较稳定的分类,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动,目前11个分别是:

  • 通讯服务,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 非必须消费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
  • 必须消费品,Consumer Staples
  • 能源,Energy
  • 金融,Financials
  • 健康保健,Health Care
  • 工业,Industrials
  •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 材料,Materials
  • 地产,Real estate
  • 公用事业,Utilities

这里,地产以前是金融板块的,后面被划分出来了。基本上,所有的新闻媒体、或者数据供应商,都是要这套股票板块分类。

接下来是行业Industry,比如上面的GICS链接点击信息技术Sector,又可以看到分为3个Industry Group,再点"Software & Service"可以看到更细的Industries。

vgy.me

但具体到股票行业分类上,各家新闻媒体、或者数据供应商不会按照GICS的Industry Groups、Industires、Sub-Industries去分,而是各家有各家的分法。

基本上,大一点的国家,股市都会有对应的基金跟踪各个板块,比如美股的科技版ETF,生物医疗版ETF等,如果你看好某个板块的走势,可以买入这类ETF。

# 概念(Concept)

概念,更像是一种关键字、热点分法,可以帮助投资者迅速找到市场热点,是中短线交易者更关注的分类方法。

比如"新冠疫情"概念,那么不仅可以包括病毒疫苗股、医疗设备股,还可以包含远程办公软件公司股票、互联网电商股票、远程教育股票等。

概念没有所谓的一个官方组织分类方法,各家有各家的概念分类,但总体互相抄袭,都差不多。

发达国家的股市也有概念相关的ETF基金,比如美股专门针对5G概念的ETF:fivg

# 证券和市场

# 资产

资产按照实体和虚拟可以分为两类:

  • 实物资产:是人创造的商品和服务,如土地、厂房、设备及劳动者的知识等,直接为人服务。
  • 金融资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创造出来票据(合约、凭证等),用于标识实物资产的某种利益上的索取权,这些票据就是金融资产。

按照资源配置可分为

  • 存款及现金类资产:这个比较好理解。
  • 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债券等固定利息资产。
  • 权益类资产:即拥有资产的一定权力,比如股票,持有即拥有是公司的股权权力。
  • 另类资产:比如房地产、商品等。

# 证券

金融资产可以分为可交易的和不可交易的,比如

  • 在银行定存一笔钱赚取利息,这笔钱是在一定时间内不可进行提取,所以存款人和银行达成了一种契约,银行会给存款人这个契约票据,或者说合同书、凭证,这个票据是不可交易的,由于不能交易,也就不存在价格,不能流通,所以也称无价证券,或者凭证证券。
  • 有价证券,是指标有票面金额,用于证明持有人或主体,对特定财产拥有权或债权的凭证,它本身有价格,可以进行交易,间接的,相当于交易背后的金融资产所有权。另外,对于不可交易的金融资产、甚至实业资产,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手段,将其转变为可交易的证券。

证券,英文名security,一种常见的误解就是,证券等于股票,其实证券的类型有很多,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合约等。一般来说,提到证券,说的大多数指有价证券。

# 市场(Market)

市场,market,也许由于证券的买卖、询价、报价等特点,很像真实中的菜市场和集市,所以“市场”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在金融、经济、交易领域。但具体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因为不同的资产都可以有不同的市场,比如房地产有房地产市场,即房市,债券有债券市场,即债市,股票有股票市场,即股市,期货有期货市场,即期市。

炒股的人谈到“市场”时,有时是单指股市,有时是指股市和债市,或者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合约等所有证券的“证券市场”。

“金融市场”这个词也经常被用到,可以认为是包括所有金融资产的市场。

# 牛/熊/猴市

牛市(Bull Market)、熊市(Bear Market)、猴市

一般是指证券市场的两种趋势。

牛市:

  • 大部分证券价格都在上涨,有部分甚至暴涨,市场总体的估值也在不断上涨,想亏钱都难。
  • 投资者普遍非常乐观,乐观话题讨论积极。
  • 牛市末期,市场上很难找到低估值的证券,大量投资者情绪亢奋,有大量新入场的投资者。

熊市:

  • 大部分证券价格都在下跌,有部分甚至暴跌,市场总体的估值也在不断下跌,想不亏钱很难。
  • 投资者普遍非常悲观,悲观话题讨论积极。
  • 熊市末期,市场上大部分是低估值的证券,大量投资者失望、甚至也不关心市场。

这两个词的起源已经不可考,不过被广泛认为很形象。

  • 牛市,以牛来命名牛市,表明证券价格的上涨就像牛的稳健一样,让人心里踏实。
  • 熊市,以熊来命名熊市,此时下跌就像熊的凶猛一样,让人心生恐惧。

猴市,是近代才创造发明的词,表示股市中短期内,时而上涨时而下跌,就像猴子上下跳一样,涨涨跌跌没有走出一波趋势,让人难以捉摸,

# 交易所和券商

# 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英文叫Exchange,是开发和维护买卖股票、债券、期货等市场的机构。在早期,交易所没有电子信息系统,主要靠投资者委托的证券经纪人在一个交易大厅里报价。如今,一些交易所仍然保留了交易大厅的传统,但大部分交易所都使用联网的电子交易系统。

交易所的盈利渠道有好几种:

  • 销售数据:主要是一些高级统计数据,比如股票做空数据、期权报价数据等,价格不菲,购买者主要是投资机构。
  • 数据分发授权:一些专门从事金融数据商分发数据的授权费
  • 管理费:企业上市要交上市费,每年还要交管理费,因为交易所提供了企业证券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平台。

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交易所,比如中国的上交所、美国的纳斯达克交易所、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等。

# 券商

券商,是经营证券交易的公司,或称证券公司。

无论是个人,还是普通机构,都不能直接通过交易所进行交易,而必须到券商公司中开户,然后通过券商来进行交易。

当你购买股票、债券等证券时,你不是直接和另外一个交易员交易,而是把请求发给了券商的信息系统,券商再发送给交易所的交易中心,交易中心的程序会处理,将你的请求和交易者的请求撮合成交。

当然也有券商会内部撮合订单,这种方式对投资者来说,其实你的订单没有发到整个市场上,所 以既看不到、也拿不到市场上的最好的买方和卖方报价。

交易所、券商、加上证监会,三者之间职责明确,一起协作保证市场运行良好:

  • 交易所:负责提供股票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制定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规则。
  • 券商:负责帮助个人和机构的对接,包括提供交易软件、交易基础知识、交易新闻信息、理财产品、融资融券等。
  • 证监会: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同时留意市场的行为和动向,研究方针、制定法律法规,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 交易席位

交易所的交易中心,不能随便让机构或者个人接入,证券公司才能有资格向交易所报单,但这首先需要券商购买交易所的会员资格证,俗称“交易席位”,表示这个会员证就像一把椅子一个坐席一样,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交易席位本身的价格当然不菲,也支持转让。

# 交易单元

当一个券商购买交易席位后,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向交易所购买接入身份标识,即交易单元。

  • 一个交易席位是可以有多个交易单元的,一般交易所会免费给一个。
  • 额外交易单元的购买,除了基本的申请费用外,还有流速费和流量费。
  • 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出于交易需要,也可以向券商租用交易单元。

交易单元主要用于技术上的身份识别,最终交易所进行交易、清算时,是使用交易单元。

一个券商往往会拥有多个交易单元,比如专门用于债券业务、股票买卖业务等,对于普通的散户,可以使用一个交易单元来处理请求,由于使用人数多,其流速当然也较慢。

券商也可以申请一个交易单元为所谓的“VIP用户”服务,也就是传说中的VIP通道,一般是交易量大的用户或者基金等机构才能申请,这样,VIP的用户通过单独的交易单元发送请求,可以享受更快的速度。

# 账户和收益

# 账户净值

账户净值(Account Net Value)

账户净值,是指一个账户,如果将当前所持有的资产平仓后,最后的资金余额。举个例子,假设你有100万,你购买了60万的苹果公司股票,后来这些股票涨到了80万时,此时你的账户净值40万现金+80万股票=120万。

# 累计收益率

累计收益率(Cumulative Rate Of Return)

举个例子,某人投资100元,两年后价值150元,这两年收益总共50元。 (150/100)-1= 50%,50%就是累积收益率,由于是2年,再除以2就得到25%,就是年华收益率(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相当于你每年都用固定本金的话,每年都是25%的收益。

# 年化收益率

年化收益率(Annualized Rate Of Return)

年化收益率的概念比较好理解,主要用在一些理财产品的介绍上,比如像余额宝、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一般会有所谓的“7日年华收益率”,假设是2%,其实是假设该理财产品在今后一年里,收益情况都能维持前7日的水准不变,那么持有一年就可以得到2%的整体收益。

# 复利

复利(Compound Interest)

假设一个人以初始本金,买了一个固定收益率为r的产品,则每年都能收到利息钱,如果每年的利息都参与投资,那么下一年显然由于投入本金的增加,也会拿到更多的利息,那么在第N年时,本金其实是两部分,初始本金,和前面N-1年不断积累赚取的利息,如果N足够长的,后者可以远远大于前者,而这种"利滚利"方式,一旦时间边长,最终会产生一个非常惊人的收益,这就是复利。

“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原子弹”,这句话据说是爱因斯坦说的,到底它的威力有多大,我们来算算。复利的计算公式其实非常简单,用上面的例子,就是最终值=初始本金*((1+r)的N次方),这里不妨假设本金是1万元,r是每年收益率,假设是5%,N是持续时间,假设是持续30年,那么最后复利是多少呢? 10000*(1.05的30次方)=43219,变成了4万多。 如果每年收益率是10%呢? 10000*(1.10的30次方)=174494,变成了17万多。 如果每年收益率是20%呢? 10000*(1.20的30次方)=2373763,变成了230多万! 可见复利受每年收益影响很大,那么假设其中有一年没有产生任何收益,所以有收益的30年变成了29年,那么最终复利是: 10000*(1.20的29次方)=1978136,变成了200万不到!少1年就少了30多万!可见复利的关键是稳定的盈利和持续时间。

# 复合年化收益率

复合年化收益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回到年华收益率的那个例子,某人投资100元,两年后价值150元,这两年收益总共50元,算出来的年华收益率是25%,但能不能说这个人这两年,每年的平均收益都是25%呢?不能,因为其实他可能第一年后赚了25元,第2年是在本金125的情况下再赚25元的,他这里是利用了复利,但是显然,他没有达到25%的平均收益率,这里如果把25%带入复利公式算出来的数值是错误的:100*(1.25**2)=156.25,而正确值应该是150。

那怎么算他真实的每年平均下来的收益率呢?很简单,我们知道复利公式是 最终值=初始本金*((1+r)的N次方)

所以可以得到 r= ((最终值/初始本金)开N次方)-1

用例子中的数字计算也就是((150/100)开方-1 = 1.5开方-1 = 22.5%,所以他每年的平均收益能力是22.5%,这个也叫做复合年华收益率,简称GARG,这个也是投资产品和投资能力的重要评估指标。

# 最大回撤率和最大回撤时间

最大回撤率(Maximum Drawdown)和最大回撤时间(Maximum Drawdown Time)

回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账户净值由一个极高值回落,直到净值回落到一个极低值,这期间净值减少的幅度。回撤一般要指定一个最小幅度,比如从前一个高点下跌超过10%以上叫回撤。在选定的时间段内,有时会有好几次回撤,其中最大的一次,叫做最大回撤。举个例子,假设你全仓买入了Facebook的股价,所以你账户的净值和Facebook股价走势一致,下面是其中一段时间Facebook股价走势:

vgy.me

首先选择个时间段,我们假设a点开始算起,到d点结束,那么最大回撤是哪一段呢,答案是从a到b这一段,因为:

  • 从c到d的下跌,明显没有从a到b的下跌这一段大
  • c点比a点高,那能不能计算从c到b这一段作为最大回撤呢?不能,最大回撤不是选定最高点净值减去最低点净值,它的计算一定是低点净值发生在高点净值之后才开始的,因为这才符合真实发生的净值最大回撤。

最大回撤,其实也叫最大回撤率,因为它表示的是一个百分比,还是以上面Facebook做例子,a点假设价格是220,b点假设价格是120,则最大回撤是(1-120/220)=45.5%,换句话说,我买入了1股Facebook的股票,账户净值最高时是220,后来有下跌到120,账户净值从最高点下跌45.5%!这个回撤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那些在最高点买入的人,最大回撤也表示了其面临的最大亏损,对于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可能就在下跌过程中卖出了,那么也就无法坚持到后面的反弹。所以最大回撤率,其实也是投资人考察投资产品和投资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最大回撤时间也比较好理解,就是最大回撤那一段的时间(a到b那一段时间)。

比如说,一个产品的投资10年复合年华收益率是30%,那这个收益当然非常惊人,但是它的最大回撤率是50%,换句话说期间发生过净值下跌50%,又或者说它的最大回撤是20%,但是最大回撤时间是5年,也就是虽然回撤小,但是有中间有5年停在某个区间,没有破新高。那么作为投资人的你,有没有信心买入该投资产品呢?不是每个投资人都心理素质都能接受这么大幅度下跌的,有的投资人宁愿选择投资收益率低一点,但净值增长比较稳健的产品。

# 平均回撤和平均回撤时间

平均回撤(Average Drawdown)和平均回撤时间(Average Drawdown Time)

理解了最大回撤和最大回撤时间,其实理解平均回撤和平均回撤时间就水到渠成了,先指定一个最小下跌幅度比如10%,当账户净值下跌超过这个比例时,认为是回撤,那么一段时间内每次回撤的幅度和时间都能统计出来,最后求均值即可。

平均回撤和平均回撤时间也是看一个投资策略稳不稳健的指标。

# 夏普率

夏普率,也叫报酬与波动性比率,可能是最常用的投资组合管理度量标准。公式: (预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投资组合标准差

假设你创建了一个投资组合,你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得到该投资组合每一年的年化收益率,比如与第1年10%,第2年15%,第3年-8%,第4年12%。。。你可以通过该数组来计算出这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标准差,假设是6%。

所谓无风险利率就是,你投资某个资产,这项投资不会有任何风险,你能拿到的利率。一般来说,美国不太会破产,所以美国10年国债利率常常被作为无风险利率来做模型计算。

这里假设无风险利率是3%,而你的投资组合复合年化收益率假设是15%,那么用15%-3%可以得出12%,这代表您超出无风险利率的部分,再用12%除以投资组合标准差6%=2,代表该投资组合的风险每增长1%,换来的是2%的额外收益。显然,夏普比率越大越好。

# 平均盈利率、平均亏损率、盈亏比

假设你在一年中完成了100次开仓平仓,其中盈利的占了60笔,这60笔累计盈利了60000,亏损的占了30笔,这30笔累计亏损了60000,还有10笔不盈利也不亏损。

那么,你这一年的投资总体是不亏不赚60000-60000=0,具体细节包括:

  • 盈利比率:也叫胜率,盈利次数60/交易次数100=60%
  • 平均盈利:累计盈利60000/盈利次数60=100,所以你每笔盈利的交易平均赚了100元。
  • 平均亏损:累计亏损60000/亏损次数30=200,所以你每笔亏钱的交易平均亏了200元。
  • 盈亏比:平均盈利100/平均亏损200=50%

由上可见,虽然你的胜率比较高,大于50%了,但是由于平均盈利小于平均亏损,导致盈亏比较差,所以最终没有赚到钱。

同理,考察一个投资产品(或者说投资策略)和投资能力是否稳健,除了最大回撤之外,也可以考察这段时间的平均回撤率、平均回撤持续时间、最大回撤时间等。

上面这些指标,都是考察投资产品(或者说投资策略)和投资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机构们做量化模型时,这些指标也会被用来评估模型。

# 经济和金融指数

# 指数介绍(index)

指数,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将一系列资产的价格编制而成的一个数字,用以反映这些资产的综合价格表现。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经济学家经常需要借助指数来判断经济的整体情况。

比如物价指数,就是统计一系列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计算出来。又比如美元指数,是根据美元兑一系列货币的汇率计算出来的。

又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是一个统计出来的指数。

而在金融业,投资和分析机构会编制一系列金融指数,用于反映资本市场的整体资产价格变化。

比如标普500指数,是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指数,里面包含了500只成分股,用于评估美国股市的走势。

# 指数编制

指数主要用两种统计学方法来编制,这里以股票指数为例,假设四家公司的股价分别是10,16,24,30,发行股数(或流通股数)分别是5,10,15,20。则:

  • 算术平均值编制:(10+16+24+30)/4=20
  • 加权综合法编制

对于类似物价指数这种评估不同时期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的指数,一般使用:

  • 帕氏指数编制
  • 拉式指数编制

# 算术平均值编制

这种方法当然简单粗暴,但是很多时候不合理,比如第4个公司拆股1拆3,股价从30变成了10,而股数从20变成了20*3=60,按理说,资产的总体价格没有什么变化,但此时指数缺下跌了(10+16+24+10)/4=15

算术平均值编制的缺陷要考虑其时代背景。在早期的金融市场,计算机还没有很强大的能力,甚至有时候没有计算机条件,所以只能人算,为了快速计算出结果,不得不使用简单的算术平均值。

# 加权综合法编制

根据上面的介绍,算数平均值编制不合理,那么能不能做些改进呢,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使用总市值的平均值方法:(10*5+16*10+24*15+30*20)/4=292.5,这样,即使拆股后变成(10*5+16*10+24*15+10*60)/4=292.5,指数不会有变化。

这种改进当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这样算出来的数据太大了,因为一旦引入了股数,这会比单独算价格的平均值要大得多,比如苹果公司的流通股数高达40亿股,参与到指数计算中,这个指数算出来后面得跟多少个0?

所以可以调整分母,分母不再是股票数量,而是一个设定的除数,这个除数可以非常大,使得指数的数值在合理范围。

这个除数,其实也是要调整的,比如一个指数纳入或剔除了公司,那么分子的总市值会发生,此时可以通过调整除数来保持指数不变。具体的情况比较复杂,可参考标普公司的中文详细介绍 (opens new window)

# 帕氏指数和拉式指数

帕氏指数也叫派许指数。有的时候,指数被设计用来反映一个时期的变化,比如以物价指数为例,假设只有两种商品苹果和西瓜,1年前物价(个)分别是1元和2元,消费数量分别是a和b,而现在的物价分别是3元和5元,商品数量分别是c和d。

我们称一年前为基期(基准日期),而现在成为报告期。

那么有两种方法计算物价指数的变化:

  1. (3*a+5*b)/(1*a+2*b),这里权数用的是基期的数量,这种计算出来的叫拉式指数。
  2. (3*c+5*d)/(1*c+2*d),这里权数用的是报告期的数量,这种计算出来的叫帕氏指数。

其实就是:今天的生活成本/以前的生活成本,这里有两个问题:

  1. 为什么要引入数量作为权重呢?因为商品的消费数量是会引起价格变化的,假设一个商品生产太麻烦或者卖的不好,那厂商可能第2年就少生产了,这样市场供应少了,价格甚至可能略涨,但是这种物价上涨不是印钱导致的通货膨胀,所以设计物价指数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用上面的两种指数算出来,就可以消除这种厂商调整供给导致的价格变化影响。
  2. 为什么不用(3*c+5*d)/(1*a+2*b)呢?因为生产力是进步的,那么c和d可能大幅高于a和b,这样算出来的物价指数会夸大了物价的涨幅。

两种指数一定程度都反映了物价变化,但也各有缺点:

  • 拉式指数:拉式指数的权数用的是基期的消费数量,但是现在的各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需求已经变化了(从a和b变成了c和d),所以拉式指数忽视了某种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选择购买其他代替品(替代效应)的情况,高估了生活成本的增加。
  • 帕氏指数:帕氏指数的权数用的是报告期的消费数量,这个假设是人们会在基期的时候有现有商品的消费需求数量,但事实上,可能在基期的时候,人们没有那样的消费数量需求(c和d),而有更低成本的消费数量需求(a和b),所以帕氏指数算出来的分母以前的生活成本可能偏高,导致算出来的指数偏小,低估了生活成本的增加。

注意,上面的理论都是假设人们总是追求更低成本的消费数量需求。

上次更新: 2022/09/24, 16:33:54
×